在本届大会上,六足机器人、低空机器人等各类新型机器人层出不 穷。中国机器人厂商在大模型、多源信息融合感知、人机自然交互等前沿技术 领域,以及传感器等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。优必选、东港股份、首程控股、 擎朗智能等多家上市公司及头部企业均在现场设展。
多位企业负责人在现场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目前大模型正在逐 步实现商业变现,公司加速推进AI大模型机器人“出海”。
在本届大会上,除了传统的机器狗、仿真机器人外,也出现了众多设 计新颖、形态各异的机器人——只有一只眼睛的机器人忽闪忽闪地眨着大眼 睛、能够低空飞行的悬挂式机器人开启探测模式……这些创意十足的机器人引 起 了众多参观者尤其是小朋友的浓厚兴趣。
“随着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等技术的结合,机器人有了更好的环境认知 能力、人机交互性,判断和执行能力也大幅提升。我国机器人产业链环节的创 新和逐步健全,让机器人的形态有了更多可升级的空间。”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 限公司首席运营官万彬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机器人技术与产业链的迭代发展,推动大模型机器人规模量产逐步落 地,部分企业已经尝到了商业兑现的“甜头”。
与此前人形机器人动辄售价达百万美元不同,随着核心零部件等成本 降低,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不断降本,并已经实现盈利。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 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姚淇元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此次展会公司带来的是 自主研发的实现开放、开源的双足机器人。“凭借全栈自研的技术能力,我们把 整机售价降至3.85万元,目前已规模化量产,小批量出货中,订单持续涌入。 同类型的机器人,很多售价在10万元左右,甚至更贵。”
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磊对记者介绍:“目前为止,今 年公司已经完成了几千万元的人形机器人订单,包括了一部分出口订单。”
“目前,擎朗机器人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出货量位居首位。伴随 着机器人的大批量出货,大模型以及具身智能在机器人身上的商业变现能力正 在增强。”万彬说。
此外,东港股份、首程控股、云从科技等多家覆盖算力、技术、应用 层等关键环节的企业负责人也均表示,公司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成本下降。
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上表示,机器人是人工智能 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领域,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融入生产生活, 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能时代。
国内机器人企业也在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“出海”。从此次大会来看, 许多上市公司及头部企业通过设立研发中心、建设生产基地以及开展合作项目 等方式,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国际化。
据了解,擎朗智能、微创医疗、优必选、东港股份等公司均在推动机 器人“出海”计划。
万彬告诉记者:“海外市场对AI商用机器人的需求在不断增长,且场景 也逐渐丰富,公司正在加速拓展AI大模型机器人产品的海外市场。国产机器人 ‘出海’正在迎来更广阔的产业空间。”
姚淇元称,公司正在加速拓展海外市场,在国内采取直销,在国际市 场则采取代理模式。
国产机器人“出海”的巨大产业空间也有待挖掘。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 据显示,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再创新高,达到11.83万台。调研机构沙 利文在报告中预测,到2030年,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“出海”市场规模将超过50 亿元。
“得益于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,国产机器人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 著成就。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海外市场拓展中来,未来几年将是国产机 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。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 力量。”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副秘书长宋嘉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。